非洲白犀牛在杭成功繁殖尚属国内首次
作者:李佳佳 文章来源:青年时报
在野生动物世界的犀牛馆前,不时会有人掀开笼舍外的茅草帘子往里面瞄上几眼,想一睹“犀牛宝宝”的样貌。但由于小白犀和她的妈妈不能被惊扰,多数时间只能透过监控屏幕来观察小白犀的动静。
透过屏幕看到,小白犀正摇摇晃晃地在草垫上踱步,稍没站稳,便身子一斜倒在了地上。一旁的妈妈见状,赶紧用自己的耳朵将小白犀挪一挪位置。刚出生的小白犀外形就像只小兔子,就连头上的角也和兔子耳朵几近相似,只是脑袋要长一些。
“昨天还在外面玩耍呢,没想到今天就生了。”犀牛馆里的工作人员虽然有些困乏,但内心却紧张而兴奋,一直守候在监控屏幕前观察母女俩的一举一动。1月15日,自母白犀进入待产期后,犀牛馆的动管员们就没安稳地合眼睡过。他们轮番值班,守候在待产屋外的监控屏幕前,只要母白犀稍有动静,管理员们便顿时警惕起来,还仔细地将她的变化一一记录下来。
凌晨3点多产下“犀牛宝宝”
说到小白犀降生的经过,可也是“惊心动魄”啊!
凌晨两点,待产的“准妈妈”就在笼舍里不耐烦起来,烦躁地在笼子里来回走动。当动管员王利涛走进笼舍打算换煤时,母白犀突然一个箭步往王利涛站立的方向冲过来,警惕性极高,王利涛赶紧退出了笼舍。此时,室温是25℃。
40多分钟过去,2点45分,母白犀的情绪越来越急躁,还不断作出排便动作,看样子是要生了。动管员们一个个屏住呼吸静静等待,在近半小时内,母白犀卧在笼舍的门边用力努嘴,显得很吃力。
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,3点38分,扑通一下,一团圆咕隆咚的东西落了下来,在草垫上一动不动。“小白犀终于顺利生下了。”守候没有白费,屏幕前的动管员们长长舒了口气。
在妈妈的帮助下学着走路
出生后,小白犀的耳朵微微动了几下,头抬起又放下,母白犀回头用自己的角将小白犀挪了挪地方。
小家伙想挣扎着站起来,软绵绵的身子却支撑不住,又摔倒了。倔强的小白犀再次尝试着独自站立,几次爬起摔倒。慢慢地,小家伙终于能站起来走动几步了。
母白犀一直在身边默默地保护着小犀牛,经过多次学习,它已经能慢慢行走了。踱步的样子憨态可掬,学会走路后的小白犀还不时在妈妈的身边兜着圈。
小白犀顺利吃到了初乳
5点40分,天色已微亮,等候中的动管员们发现,小白犀突然有吃奶的表现,缠着妈妈找奶吃。但母白犀却不让,母女相视,依旧在笼舍内走动着。小白犀还发出几声轻微的叫声。
小白犀不断地嗅拱着母白犀找奶吃,可因为母白犀不断走动,怎么也吃不上奶。这下,动管员们也急了,悄悄地走进笼舍,一边给母白犀喂食,一边给母白犀挠痒,趁机分散母白犀的注意力,小白犀终于吸上了初乳,5分多钟过后,“吃饱喝足”的小白犀倒头呼呼大睡,而母白犀也在它身边躺了下来。
“本来我们还担心呢,现在看来,根本不用找奶妈了。”因为首次接生小白犀,工作人员心也里没底,一直担心初次产崽的白犀会“弃婴”。然而,母白犀的表现却让动管员们心头的大石落了地。从小白犀出生后,笼舍中的白犀妈妈就不断和小白犀亲昵着,还耐心地教小家伙学走路,完全像个妈妈的样子。
为小白犀建立DNA档案库
小白犀身高50厘米,长约1米,体重足有80多斤,分量可不轻哪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小白犀出生后的状态良好,之后还要继续观察一段时间,预计1个月后就能和游客见面了。
由于小白犀妈妈曾和两头公白犀进行了配种,过段时间,还要给宝宝做一个DNA检验,为它建立一个DNA档案库,避免以后白犀之间有“近亲结婚”的可能。
这可是非洲白犀牛首次在国内成功繁殖,对白犀牛种群自身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,数据和经验的积累方面都有特殊意义